發布日期

馬斯克警告給台灣的啟示:棄核如德國,國家競爭力將全面崩盤!

作者

最近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與德國選項黨(AfD)代表韋德爾(Alice Weidel)的深度對談,引發全球各界對能源政策的廣泛討論。這場對談的重點指出:德國在過去的「棄核」政策上所犯下的嚴重錯誤,足以成為台灣的重大借鏡。我在此要再次強調,核電不能一味被放棄,台灣必須儘快通過核電延役修法,轉向「新核家園」!

馬斯克直言:德國關閉核電廠是一場「悲劇性錯誤」

在這次對談中,馬斯克表示,德國關閉核電廠是個「悲劇性的錯誤」。他強調:「我認為核能被嚴重低估了。事實上,這些核電廠設計得非常好。要是德國能大幅增加核電量,才是真正正確的做法。」

馬斯克的看法不只是一家之言。身為電動車與太空科技領域的領航者,他對能源的需求與供給有深刻的產業與科學理解。他並非反對綠能,只是警示大家:再生能源雖重要,卻無法在現階段完全取代核能提供的穩定基載電力。

德國選項黨韋德爾:只靠太陽能與風力無法支撐工業國家

身為德國最大反對黨之一的選項黨代表,韋德爾同樣提出警示,德國是唯一關閉核電廠的工業國家。她批評梅克爾政府試圖僅靠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作法過於理想化:

「當太陽不照射、風不吹時,工業國家絕對無法僅憑這些能源度過。」

韋德爾進一步提供了數據:要用現代風力渦輪機取代一座年發電量約100 億度電的核電廠,需要超過1250 座風力機組,佔地約100 平方公里,相當於斯圖加特市的一半面積。而這只是取代一座核電廠!對於國土面積小、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高緯度地區的再生能源更受限

馬斯克也點出了另一項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量的極大影響。德國位於高緯度地區,冬季日照時間較短,加上晝夜溫差與季節因素,導致即便建置大規模儲能系統,也難以全面支撐全國用電需求。

同樣的道理,台灣雖然位於較低緯度,日照條件看似不差,但在特殊颱風季節、大雨天候或颱風來襲時,太陽能板可能損毀、風力發電機必須停機,導致整體再生能源可靠度大打折扣。我們必須清楚認知,依賴單一能源發展不是長久之計,先進國家也不應犯下「棄核」的戰略錯誤。

台灣能源轉型:必須走「務實混合」之路

從德國的能源悲劇可以得出結論:一味追求綠能,忽視核電,終將導致工業競爭力與民生用電雙雙受損。台灣是全球半導體重鎮,廠房24 小時不停運轉,需要的是穩定、足量且相對潔淨的電力供應。若能源政策一再搖擺,致使缺電風險飄蕩不定,恐怕不僅外商企業不敢進駐,台灣競爭力也會一蹶不振。

就此來看,馬斯克的一句話特別值得台灣深思:

「解決方案必須是多方面的,當然要有再生能源,但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化石燃料能源,尤其是核能。」

在我看來,台灣的最佳做法便是:

  1. 穩定推動核電延役:維持現有核電廠運轉,確保有穩定的基載電力。
  2. 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風電與儲能技術都應該加碼投資研發,但要更精準選址、講究品質與效率。
  3. 完善法規與安全設計:引進最新核能技術,優化安全標準,讓民眾對核能不用再恐慌。
  4. 降低依賴化石燃料:天然氣與石油價格波動大,且進口依賴度高。長期來看,此路並非穩定之道。

結語:為了台灣下一代,核電延役修法刻不容緩

民進黨政府長期以來強推「2025 非核家園」,但再生能源的短板與實際電力需求的供需落差卻始終未曾正視。從德國的慘痛經驗已再三證明,若盲目廢核,面對能源缺口與工業萎縮的現實衝擊時,只能付出高昂代價。台灣需要一個現實、科學、務實的能源政策,讓人民「用得起電,用得安心」。

我在此呼籲:台灣必須儘快通過核電延役修法,重新評估核能發電在整體能源結構中的地位,同時推動新核能技術研究與安全機制完善化。只有讓「綠能」與「核能」結合,穩定供電與減碳目標才能真正達成。這不只是維持經濟成長的關鍵,更是為台灣下一代繼續生存與繁榮所必須走的正確道路。

我是國民黨科技立委葛如鈞,讓我們一起用科學、理性的態度面對能源轉型,為台灣建構一個真正永續、穩定且安全的未來!

核能不應被妖魔化,台灣的未來需要更務實、更穩定的能源政策。

感謝各位的支持與關注,敬請持續關心台灣能源政策發展,讓我們攜手為下一代守護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