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智慧基本法》政策理念說明書

葛如鈞 葛如鈞

聲明:以「人工智慧基本法-國民黨12個委員提案版本之彙整版」為討論標的,法案於 2025 年 8 月 4 日於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聯席交通委員會逐條審查,最終出委員會之版本以議事公報記錄為主。

更新:根據 2025 年 8 月 4 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聯繫審查會議結果,本法案之法案名稱、條文第 1 到第 11 條依據上回審議結果續行保留,第13、16、17、18、19、20 條以及各章名,加上台灣民眾黨黨團所提草案第33條到第39條保留,本法草案(出委員會)送院會處理。

立法契機:台灣AI發展的歷史關鍵時刻

台灣正處於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十字路口。當韓國於2025年1月通過AI基本法、日本於2024年6月完成立法時,台灣不能在這場決定未來十年競爭力的法制競賽中缺席。國民黨12位委員整合的21條草案,代表的不僅是技術法規,更是台灣選擇以「創新引領、開放包容」對抗威權封閉模式的價值宣示

這部法案的核心理念簡單而深刻:讓台灣成為全球AI創新的民主燈塔,用開放創新守護數位主權,用法制框架確保全民共享AI發展紅利。

核心政策理念:創新優先的台灣路徑

開放創新vs監管束縛的戰略選擇

為什麼選擇創新優先? 觀察美國2025年7月發布的AI行動計劃的大幅去監管化政策,我們看到一個清晰趨勢:過度監管將扼殺創新活力。台灣作為科技島嶼,必須在全球AI競賽中保持領先優勢,不能讓官僚程序成為創新的絆腳石。

台灣的獨特優勢在哪裡? 我們擁有全球最強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完整的ICT產業鏈,更重要的是民主制度帶來的透明治理和開放創新文化。這些優勢讓台灣能夠走出一條既促進創新、又兼顧安全的「第三條路」。

與美國價值觀的深度契合

美國2025年AI行動計劃強調「客觀且無意識形態偏見」的AI系統,這與台灣推動的「可信任AI」理念高度一致。我們的法案設計參考美國經驗,採用風險分類而非分級制度,避免僵化的事前監管,讓市場機制和企業自律發揮主導作用。

具體體現

  • 建立AI創新促進與公私協力機制,鼓勵創新實驗
  • 推動開源AI生態系統發展
  • 強化與美日歐等民主國家的AI技術合作

重點條文政策解讀

第1-3條:基本原則與發展方向

政策理念:確立「永續發展、人類自主、隱私保護」等七大基本原則,為台灣AI發展奠定價值基礎。與中國強調「安全可控」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台灣選擇「人本價值」作為AI治理的根本。

戰略意義:這不只是技術規範,更是價值觀的宣示。在全球AI治理標準制定中,台灣要輸出民主、自由、創新的價值觀,成為威權AI模式的重要制衡力量。

第4-6條:主管機關與治理架構

為什麼堅持國科會主導? 國科會掌握全國科研預算和人才資源,具備「以發展為核心」的政策基因。相比之下,數發部作為三級機關,人力預算有限,更偏向監管導向。

國際經驗對照

  • 日本模式:設立內閣級「AI戰略本部」,由首相直接領導
  • 美國模式:設置「AI和加密貨幣特別顧問」,跨部門統籌協調
  • 台灣選擇:國科會主導,設立「AI戰略特別委員會」,確保創新導向

治理哲學:不是不要監管,而是要「聰明監管」。讓專業的機關做專業的事,國科會負責創新推動,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業務監管,形成既分工又協調的治理體系。

第15條:資料有價開放的戰略價值

這是整部法案的靈魂條文。在AI時代,數據就是新石油,資料主權就是國家主權的延伸。

為什麼資料開放如此重要?

文化主權防護:目前全球大型語言模型過度依賴中國簡體中文資料,導致「數字轉型」取代「數位轉型」、「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慧」的文化入侵現象。台灣必須建立自主的繁體中文語料庫,守護語言文化主權。

產業發展引擎:政府出資建置「台灣主權AI訓練語料庫」,類似澳洲媒體議價法機制,引導Google、Meta等國際AI巨頭向台灣本地媒體採購資料,為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國際競爭武器:開放但有價的資料政策,讓台灣在全球AI生態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不只是晶片製造者,更要成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者。

與中國模式的根本差異

中國的AI發展依賴國家資料壟斷和演算法審查,台灣選擇「開放有價」模式,透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料價值,這是民主制度vs威權制度在AI領域的根本分歧。

第10-14條:產業發展與創新支持

本土產業扶植策略

  • 推動AI新創生態圈發展,目標培育100家AI獨角獸
  • 建立「算力池」共享機制,讓中小企業也能享受AI發展紅利
  • 發展垂直領域AI應用,在醫療、金融、製造等領域建立台灣優勢

主權AI的實踐路徑:TAIDE(可信任AI對話引擎)代表台灣在AI基礎模型領域的自主能力。透過法案保障,我們要建立從晶片到應用的完整主權AI生態系統。

第16-21條:風險管理與社會保護

AI詐騙防範的急迫性:台灣每天約500件詐騙案,AI技術讓詐騙手法更加精緻化。法案建立專門的AI詐騙防範機制,保護民眾免受深度偽造、智能釣魚等新型威脅。

數位平權的實現:確保偏鄉、身心障礙、經濟弱勢、原住民族等群體不被AI發展拋下。這不是社會福利政策,而是確保AI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戰略考量。

國際比較:台灣的差異化優勢

與美國AI行動計劃的呼應

美國2025年AI政策三大支柱:加速AI創新、建設AI基礎設施、領導國際AI外交。台灣的AI基本法在這三個面向都有對應:

  • 創新加速:國科會主導,減少監管束縛
  • 基礎建設:算力池、資料庫等基礎設施投資
  • 國際合作:與民主國家建立AI技術聯盟

與日本軟法治理的平衡

日本採用「軟法治理」避免僵化監管,台灣借鑑這一經驗,透過基本法設立原則性框架,具體實施細則由各部會配套法規規範,保持政策靈活性。

對中國模式的戰略反制

中國2024年7月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強調「多邊合作、包容發展」,表面溫和實則暗藏控制意圖。台灣選擇真正的開放創新模式,透過透明治理、市場競爭、國際合作,展現民主制度在AI治理上的制度優勢。

開放創新對抗專制的必要性

制度競爭的新戰場

AI不只是技術競爭,更是制度競爭。威權國家透過AI技術進行社會控制和價值觀輸出,民主國家必須用更優秀的AI治理模式進行反制。

台灣的責任與機會:作為民主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台灣有義務也有能力為全球AI治理提供「民主典範」。我們的成功經驗將激勵更多國家選擇開放創新路徑。

價值觀輸出的戰略意義

透過TAIDE等主權AI系統,台灣可以向全球輸出民主、自由、創新、包容的價值觀。這比任何外交活動都更能提升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社會溝通重點:為什麼支持這部法案?

對企業界:創新友善的法制環境

降低合規成本:採用風險分類制度,避免「一刀切」監管 提供發展空間:AI監理沙盒讓企業能夠安心創新實驗 國際接軌:法規標準與美日歐接軌,有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對一般民眾:全民共享AI紅利

防詐保護:建立完善的AI詐騙防範機制 數位平權:確保AI發展不會擴大數位落差 文化保護:維護繁體中文和台灣文化的主體性

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AI大國

價值領導:展現台灣在AI治理上的民主典範 技術貢獻:分享台灣AI發展經驗和技術成果 合作夥伴:成為國際AI合作的可靠夥伴

結語:歷史選擇的關鍵時刻

台灣《人工智慧基本法》的制定,不只是一部技術法規的誕生,更是台灣在AI時代的戰略定位。我們選擇以創新為引擎、以開放為動力、以民主價值為指引,在全球AI競賽中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道路。

這是歷史給台灣的機會視窗。當全球都在觀察民主制度能否在AI治理上展現優越性時,台灣的成功將證明:開放創新不僅能戰勝封閉專制,更能為人類AI發展指引正確方向。

讓我們共同支持這部法案,為台灣的AI未來、為民主世界的AI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Future of Privacy Forum. (2024). Understanding Japan’s AI Promotion Act: An “Innovation-First” Blueprint for AI Regulation.
  2. The White House. (2025). White House Unveils America’s AI Action Plan.
  3. DIGITIMES. (2025). Taiwan announces ambition to ‘make waves’ with AI.
  4.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2024).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預告 促進創新兼顧人權與風險.
  5. 中央社. (2025). 吳誠文:AI基本法由數發部接手 國科會全心發展研究.

📥 相關資源下載

📄 人工智慧基本法原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