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台灣能源安全的困境:生態、經濟與國家未來的抉擇

作者

近年來,台灣社會對能源的討論愈發熱烈。能源政策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是不容含糊的社會共識議題。然而,在理想與現實、環保與能源、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台灣進入了矛盾與拉扯的「能源安全困境」。而每一個關心社會的你我,都不得不審慎思考,台灣該怎麼走下去。

一、能源安全 = 國家安全

有朋友問過:能源問題,真的跟國家安全有關嗎?答案是肯定的。現今的能源結構,意味著我們國家最關鍵的動力來源,如果被外力操控、或斷絕供應,後果將難以想像。

台灣目前17%的電來自燃煤,接近50%是天然氣;政府規劃未來希望天然氣比例超過50%。問題在於——台灣幾乎100%的天然氣仰賴進口,且都是透過液化天然氣(LNG)的大型船隻運輸,每年上百艘進港。國際政治任何風吹草動、航道受阻、供應商限制(即使是來自友邦)都可能讓台灣陷入能源危機;俄烏戰爭引發的歐洲天然氣危機,就是活生生的現成教訓。

至於國防或戰爭狀況,能源供給則更成一道脆弱環節。在最不利情境時,如果台灣本地沒有基載電力自給能力,那國家的戰略韌性形同虛設——包含AI、資通訊、關鍵民生產業,全都陷落於能源孤島。

台灣的太陽能、風電板材主要來自中國

有些綠能倡議者推崇風、光等再生能源,這本是極佳願景。但現實層面必須面對:全球太陽能電池板(模組)、零組件超過五成來自中國。過度依賴同一個政經對手供應鏈,對國家自主及能源安全值有疑慮。此外,在兩岸緊張背景下,綠能產業也容易喪失話語權。

二、經濟安全與民生——不能一廂情願的「綠能大躍進」

電價:台灣的「隱形貧窮」與產業出走危機

電價牽動著民生與產業競爭力。台灣用電大戶、產業如半導體、鋼鐵業,每年數百億度電,一旦電價失控,產業成本將大幅上升——最終不是把負擔轉嫁給民眾,就是迫使廠商評估是否轉移至海外生產(德國、韓國在能源轉型後的痛是前車之鑑)。

事實上,政府近年必須以國庫鉅資補貼台電赤字,否則今日電價恐早已翻倍。這不是長遠之道。當綠能(風電、太陽能)發電成本明顯高於核電時(前者每度約7~10元,核電折舊後約1元),一味拉高綠能占比,將帶來龐大支出。長此以往,國防、醫療、教育、社會福利都將受壓縮。

「非核」的迷思與核能未來的抉擇

很多人憂心核廢料與核安問題。這絕非沒道理,也值得充分討論,並以最高標準檢視。然而,台灣現行核電廠運轉紀錄世界數一數二,技術與規範完善。全球許多國家——法國六成、瑞典、瑞士、韓國、日本(福島事故後也逐漸重啟核能)——都將核能視為永續並對抗氣候變遷的基石。新一代小型核能反應器(SMR),安全性已大幅提升,核廢料處理技術也逐漸成熟(如瑞典、芬蘭的深層地底處置庫案例)。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一旦讓核電完全凋零,不僅人才能流失,換回來的是依賴進口高碳排、高污染的火力發電,空污排放只會加重。正如多位醫療與公衛專家指出,中南部火力電廠已帶來顯著健康負擔;若捨核依賴煤氣,只會加重空污傷害。

三、生態環保迷思:「想像的綠能伊甸園」與土地、海洋生態隱憂

土地與生態壓力: 綠能並非法外之地。離岸風電動輒數千根,需大量海域,還有海底地錨、超高壓電塔、基礎設施。低頻噪音干擾海洋生態,對於鯨豚、魚類溝通、繁殖皆有影響。太陽能板則容易出現土地方、濕地爭議,板材生產製程也有污染物處置壓力。(更不要說,這些設備使用壽命有限,也產生後端廢棄問題。)

暖化與能源全生命週期:「隱形的排放」
所謂「乾淨的天然氣」只是燃燒階段碳排較低,但全球甲烷(methane)大量洩漏於開採、運輸過程,其溫室效應遠超二氧化碳。當我們用進口氣時,實則難以逃脫「遠端污染」的事實——是地球村的總量不變。

四、保留空間、務實選擇是負責任的進步

回首過去,曾經一面倒的「反核」情緒,與「非核家園」政策,設立於理想想像。但世界大勢已經轉彎——美、歐、日、韓紛紛轉進「低碳基載能源」,特別是核能。台灣要在淨零轉型潮流下贏得下一個世代,不該再讓「神主牌」束縛選項,在務實與理想之間,找出能保證安全、價格合理且不犧牲生態的平衡式路徑。

包含立法、科學評估、長期核廢料政策、產業與人才延續、弱勢地區合理回饋,這些必須通盤討論,而非以一句「早已無社會共識」自絕未來。也應當正視,社會與科技不斷進步,舊有恐懼不應限制新世代的選擇。

結語:未來的台灣,值得有更強韌的能源安全

社會愈多元,愈需要務實思辨、正視現實、面對兩難的勇氣。推進乾淨能源的理想非但不能減緩,反而更要堅持;但絕不能用簡化甚至「美好幻象」幫自己設限。一個真正開放、進步、民主的台灣,應該能包容多元選擇、容納更多更先進的方案,讓脆弱的能源結構不再成為國家安危與經濟民生的破口。

能源安全,不只是電力問題,更是台灣是否有能力主導自己未來的核心之所在。期待我們能一起正視、思辨、攜手,尋找屬於台灣的永續方案。